罗巴乔,相请不如偶遇

2007-08-29 08:58 阅读(?)评论(0)

罗巴乔,相请不如偶遇
张乔  2007.8.28


     十五年前,我在电视机前憧憬,有没有可能真的见到巴乔,得到他的亲笔签名。十一年前,我在上海兴奋地跳跃,背包里装着巴乔的签名。那些天高兴,不只是梦想成真见到了自己喜欢的球员,更重要的是米兰拥有一份难得的好心情,当时他们载誉而来,一座意甲冠军奖杯可以成为他们去任何地方观光度假的理由,我和众多朋友的幸运在于,他们选择了亚洲,当时他们有一套翔实的亚洲行计划,我无心了解,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,我只想见到巴乔,其他的环节似乎并不重要。

     因此,我实在没有太多关注申花与AC米兰交锋的比赛本身。虹口体育场比想像中更神秘,我不知道从米兰众将下榻的宾馆怎样到达球场的,又如何在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球迷军团中迷失方向,还要高声呼唤寻找同行的伙伴,入场前再与黄牛党周旋和婉言拒绝他们的廉价球票,离开赛还有十分钟的时候,他们的票价已经从一百降到了五十、三十、二十,而我手里提前定购的普通票价格高达三百——后来我才知道,我的票也是从黄牛党手里买来的——真是无奈。三百,这个价钱在十多年前对于一个学生来说,真是too expensive!

     音乐响起,双方球员就要入场了,我们还被困在广场上弄不清该往哪里走,愈发浓郁的幕色中没有时间后悔自己过早的冲动,也许这就是青春的冲动。我们是从错误的检票口入场的,因为我们实在不愿意再去挤一遍而错过精彩的比赛。相信当时还有很多如我们这样摸不着北的球迷,大家蜂涌而至,所以检票员完全失控了,我们兴奋地挤进场内,我们不需要自己迈步,因为人太多了,后面自然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着自己向前向左向右,到了栏杆那里自然会停下来。对照球票,我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区域,我们原地打转,马上受到已经落座的人们的谴责,他们甚至用脚踢我们,这时候才明白,在上海找一方“立足”之处是多么的重要和可贵。

     所以全场比赛是在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站着观赏的,当我为客队呐喊时——我听不到自己的声音——全场从一开始就沸腾了,我感受到了身边敌视的眼光,他们都是来为申花加油,我却在高呼“巴乔,巴乔!”幸好谁也没有揍我,他们只是很不快乐地敌视我,还把喇叭吹得很尖锐。

     那场比赛有很多假动作和射门之外的细节印象深刻,体育场的草很绿,真正是翠绿欲滴,草坪在球场四周高高镁光灯的交叉映照下,反射出幽亮的光泽。帕藩很卖力,谁会想到十多年后,他会来中国参加主教练的竞聘?我不了解他的执教能力,但是那个晚上,记得他的长传特别准,在空中划出的弧线很美妙。巴乔得到了一张黄牌,卡佩罗在场边显得还算镇定,但他一直站着,偶尔大声呼喊,也许这场比赛胜负对他并不重要。

     离卡佩罗不远处,站着中国教练的代表人物徐根宝,他最得意的门生范志毅缺阵,但场上球员表现不错,很顽强,一度还获得过优势的局面,那时候谁又会想到,今天中国足球会是现在这副落魄的尊荣?

     请自己喜爱的球员为自己签名,几乎是所有球迷的心愿。记得有位球迷在我们面前得意地炫耀一只4号足球,引起了四周人群的骚动。那只足球上面签满了名字,我只认得巴乔的,早在过去的书本杂志上就见过的,心里生出些许羡慕。

     总之当晚我并没有如愿,那是怎样一种遗憾呢,曾经离巴乔很近很近。其实已经实现了愿望,我不就想见一见他吗,我已经见到了,还要什么呢?比赛结束后,官方采取了成功的措施疏散数以万计的球迷,我们站在警戒线之外,只能目送米兰球员们登车,巴乔出现时照例引起了女球迷的尖叫和男士的口哨,巴乔试图向我们挥手,但贴身便衣保镖左右簇拥着他,外面还有争抢镜头的记者,这令他的努力显得很有意思。看着把大巴围得水泄不通的警卫,我对自己说:算了,已经很满足了。

     上海是个国际大都市,米兰访华这样的大型商业活动当然要热捧,但不会是第二天的头版头条。当比赛结束之后,所有的热度降了下来。比赛的结果是一比零,我与身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球迷们,谁也没有能力左右比赛的结果,他们的呐喊没有为主队带来胜利,我的呐喊也无法取消巴乔那张莫名其妙的黄牌,我只知道即使是世界杯赛场上,巴乔也很少领黄牌的,他的球风和球品是儒雅的。

     也许与其他一些球迷相比,我们这些人稍稍显得更执着一些吧,当他们离开体育场登上返程的时候,我们几十个人继续回到米兰下榻的宾馆守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。所以,我们也显得更幸运一些。

     果然,第二天清晨,巴乔出现了,他的微笑表明,他很愿意满足我们的要求,所以不少人都有时间递上自己的球票、笔记本、杂志、海报,然后小心地取回来喜不自禁地欣赏,或者跳跃起来高呼狂欢。我仔细看了看我手里的签名,又看了看他们的,发现我的这个签名写得更认真,更流畅,还比他们的大一些,于是我也跳起来了,跳得比他们还高一些。

     我回到学校后,马上被包围了,他们要看签名,我给他们看了复印件,有巴乔的,有卡佩罗的,还有一些我自己也不清楚是谁,据说伦蒂尼也在其中,当时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转会费创新高的纪录,但我不知道我的签名簿上有没有他的,如果有哪一个是他的,我根本不清楚。

     大家问我此行的感受,我就反问他们米兰那粒球是怎么进的,他们都奇怪我在现场怎么会不知道。我告诉他们,其实现场看球没有电视里来得清楚,更何况,现场是没有慢镜头可看的。他们都笑我,于是我们快乐地一起大笑,欢乐地迎接毕业。

     十年来,我从当年的懵懂渐渐走向成熟,从冲动走向冷静,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品味淡泊。十年来,巴乔可好?巴乔又该怎样回味自己当年咤叱风云的足球生涯呢。

     巴乔说,如果可以从他的足球记忆中抹去一个的话,他很愿意抹去那粒点球,我想关于这个话题,这次巴乔来华一定还是无法回避,用中国的俗话讲,这叫哪壶不开提哪壶。那粒飞向观众席的点球有很多种解释甚至传说,很多人都在热议,巴乔为什么要带伤上阵,萨基为什么不让巴乔射第一粒点球,是不是压力太大导致皮球射高。这粒点球的高出为本来就带有浪漫风情的玫瑰碗体育场平添了魅力,这就象个悖论,很难说那粒点球究竟是毁掉了巴乔的国家队之梦,还是让他更惹人喜爱,或者是二者兼有。

     从一些渠道得知,巴乔喜欢打猎,我便反对他。当然我但愿我弄错了。如果他确实有打猎杀生的行为,应当立刻停止!谴责和反对一切杀生恶行!呼吁爱护动物!

     现在的我,不是球迷。确切地说,我从来就不是球迷,因为我不懂足球理论,也不去研究,更不想为足球去呐喊和殚精竭虑。我只是比较欣赏体育运动和这些项目中催人积极向前,提倡友谊与公平的精神,速度、技巧、团队和毅力是很多项目都具备的,只能说这些元素的叠加让足球项目脱颖而出,倍受关注。所以,我也就多看了几场球罢了,看过很快也就忘记了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6-09-27 10:07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